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
一叶兰亭 2017年6月7日 

徐小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爱”!而“爱”之一字,是具体通过儒家之“慈厚”、道家之“慈柔”、佛家之“慈悲”理念体现出来。三教圣人“爱人”之心,恰如“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而在具体实现路径和精神气质上,则各有侧重不同。

儒家的最高范畴是“仁”,体现的精神是“慈厚”之爱。“仁”是儒家用来处理和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总体性范畴。孝亲之爱,忠恕之爱,惠民之爱,忧国之爱以及与万物一体之爱这一“博爱”之爱乃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实质所在。“博爱之谓仁”(韩愈),“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程颢),此之谓也。为了凸显和丰富这一“仁爱”的核心理念及其精神,儒家还创立了一系列道德概念和德目,以明确各种关系的属性以及各自应承担和履行的责任。于是,“明伦尽责”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重要特征。“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是慈爱的道理,义是公正的道理,礼是恭敬的道理,智是至善的道理,信是诚实的道理。总之,仁爱、义正、礼敬、智善、信实的道理和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此研究儒家思想是不能不涉及“忠恕”二道的。所谓“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精神实质就是六个字:为人谋,要爱人;所谓“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精神实质也是六个字:替人想,不害人。忠恕之道者,扬善止恶也,为人着想之“慈厚”也。

道家的最高范畴是“道”,体现的精神是“慈柔”之爱。道家将“道”视为无限宇宙万物的基础、根据和规则。虽然“道”衣养万物,万物也都归顺于它,但“道”从不因此而居功自傲和自以为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这正是“道”表现出来的“玄德”。由“道”构成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们只有尊重和依顺它,而不要任意去改变和破坏这一自然的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此之谓也。“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在不同语境下,又被表示为超越分别之“无知”,不干预民众生存发展之“无事”,“见素抱朴”之“无欲”,知足常乐之“知止”,守弱贵慈之“不争”。道家提出“慈柔”的价值观,主张处处帮助别人,处处给予别人,认为如此反而会使自己更加富有、更加充裕。“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老子),此之谓也。

佛家的最高范畴是“空”,体现的精神是“慈悲”之爱。佛教所谓“空”是对宇宙万有本性的揭示,所以,“空”的意思不但不是没有和不存在,相反是无限的有和无限的存在。而这一“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有”之本质属性有二:一是“无我”,二是“无常”。所谓“无我”就是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所有万有之间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存在;所谓“无常”就是没有不运动和不变化的实体,所有万有都处在永恒变化之中。“缘起性空”是佛教的空论。佛教的“空观”除了要告诉人们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和永恒发展的以外,更是要让人们懂得,不应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而应对所有对象持有真挚的慈悲心和强烈的感恩心。“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空论最后要呼唤的仍然是“爱”的精神。“慈悲”正是这一“爱”的精神的观念反映。给人以乐谓之慈,拔人以苦谓之悲。

(作者系南京图书馆馆长)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