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以课程为载体 传递中华文化的精气神
新京报 2017年6月7日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在老舍茶馆表演相声经典作品。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在老舍茶馆表演相声经典作品。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灯小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京剧、画脸谱。

借助学校的校本课程平台,老师可以发掘自己的业余爱好开发传统文化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教育部明确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对学校而言,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课程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让学生充满兴趣,考验的既是学校的课程设计能力,还有教师的专业素养。面对这一挑战,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以书法、传统工艺、体育、艺术等多元课程为载体,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

课程多样

激发兴趣方能传承文化

“前面有乌江拦路,后面韩信追兵甚紧。霸王正在危急之中,只见江面飘飘来一打鱼小舟……”近日,一台相声专场演出在前门老舍茶馆举行,演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一开场,孩子们就用相声经典作品《八扇屏》中的“浑人项羽”选段展示了“贯口”技艺。这些小演员都来自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育星”相声社,他们也是北京中小学中第一个登上曲艺专业舞台进行相声专场演出的学生。

强天强和同学搭档王梓旭的对口相声表演《颠倒词》引得台下一片笑声。“孩子自己报的相声选修课。”强天强的妈妈唐春红说,相声是学校校本课程之一,儿子喜欢表演,四年级时就报了这门课。孩子跟着专业老师练了一年,学了单口、对口、贯口、双簧,以传统经典相声作品居多。

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到相声社继续深造,每周两课时。校友应宁是著名相声演员,学校成为应宁曲艺工作室的教育实践基地。他和徒弟崔骏都是孩子的老师。学校语文老师金慧静也“加盟”成为相声课程的管理老师,负责学生的组织管理。无论在校内做汇报表演还是到校外办专场演出,学生都在展示中收获乐趣与自信,这使得他们更喜欢相声,愿意说好相声。

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灯小的前身是老育英学校,当时学校就以传统文化为根,在校内开设国术(武术)、书法等课程。如今,书法已是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开设的基础性必修课程,资源带四个校区,全部配备了专业书法教师,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一节书法课,北池子校区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软笔书法课。

此外,资源带还开设了京剧、武术、中国鼓、篆刻、围棋等十余门传统文化校本选修课程。

分层设计

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课程

“传统文化要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校长滕亚杰说,传统文化要真正融入教育,对课程整体设计能力和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挑战。

为此,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设计,构建了“多元课程体系”——“育·英”课程,在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课程三个层面都开设了传统文化课。

其中,基础性课程发挥的是普及作用,如每个孩子都学的书法就属于基础性必修课。北池子校区德育主任兼书法老师马文华说,低年级孩子在识字中感受传统文化最合时宜,学习书法可以让孩子从中领悟做人道理。丰富性课程指的是校本自主课程,目前资源带统一开设了包括京剧、相声等在内的6大类50余门自主课,为有兴趣的学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习平台。发展性课程则包含了主题式综合实践课、学院日课程等,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高水平人才。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课程设计,灯小优质教育资源带将传统文化变为无形的感染力,让学生不仅学到传统知识与技巧,也从中获得为人生奠基的道德修养。

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染学生

●滕亚杰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校长

学校和老师仅仅传递给孩子传统文化的技艺吗?我认为,要传递给孩子的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学校和老师以课程作为载体,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们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老师要从意识上接受传统文化为根,并且从情感上认可传统文化。老师们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都是来源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感染了学生,吸引学生们走进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探索

外引资源

“非遗”大师分主题进校园

4月24日,非遗项目传承人、京剧脸谱艺术家盛华来到灯小礼士校区,带着二年级师生学京剧、画脸谱。

这是灯小“非遗进校园,一周一传承”的活动之一。类似的活动在灯小已经开展了1年有余,最初是17位“非遗”大师将毛猴、彩蛋、绢花、面人等集中以活动、讲座的方式走进校园,之后则是分主题式逐一走进学校,并将剪纸、脸谱等特别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逐步固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系统向学生讲授其中的技艺。学生和大师零距离学习,通过听、看、做、学,感知“非遗”,传承“非遗”。

截至目前,非遗大师走进灯市口小学资源带近一年时间,总共开课共84节次,覆盖学生近八千人次。

内育专才

发掘老师业余爱好开新课

4月底,“享童趣之韵,展中华之美”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第三届书画展开幕,包括油画、国画、皮影、兔爷、纸伞等在内的千余幅师生作品在三品美术馆亮相。其中,彩塑作品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灯小许多传统文化课程,是学校根据老师的业余爱好开设的,如篆刻、国画、书法、茶艺、彩塑等。

灯小彩塑课就由东高房校区美术老师周香菊开设。周香菊父亲是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专攻泥塑艺术,老先生自创了“北京微型泥塑”。周香菊从小耳濡目染,做老师后一直想着如何把泥塑与美术相结合,把传统技艺教给孩子。

借助学校校本课程平台,周香菊开了彩塑课。彩塑由泥塑演变而来,因为泥不好处理,周香菊改用轻型黏土。借助彩塑课程,传统泥塑艺术得到了新传承。

周香菊还为人美社、人教社的全国美术教材录制了24节泥塑微课。她与学生的彩塑作品还被一年级人美社北京版美术教材中《多样的小饼干》一课使用。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