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首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在当下
内蒙古晨报 2017年6月13日 

今年6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项目传承人霍伴柱,在二人台的舞台上表演了48年,对二人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了48个年头,对他来说,二人台艺术不仅是一出戏、一段旋律,更是内蒙古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的瑰宝。

  二人台、长调、马头琴制作、呼麦、脑阁、布贴画……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各类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自治区文化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的故事,亦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6月10日,由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文物局、呼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分会场宣传展示活动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活动展示了自治区多个活跃在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技艺”。

  非遗传承与创新

  “二人台是什么?是二人转吗?” 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流传的二人台,现在却有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这让唱了40多年二人台的郭天良有点惊讶,也更让他担忧。郭天良说,如今知晓内蒙古传统文化遗产内容的人变得“凤毛麟角”,而缺乏传承人更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瓶颈”。

  为了能让二人台这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郭天良的儿子、儿媳妇、孙女等17名亲戚和他一起唱起了二人台。现在,郭天良的儿子郭晋生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替父亲继续在二人台传承的路上奔波着。

  郭晋生告诉记者,他的老师霍伴柱曾告诉他,二人台艺术需要传承,不能让祖辈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失传,要让内蒙古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曲色深沉粗犷的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的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绰尔”。其演奏曲调彰显着蒙古民族生产、生活的草原风格,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今,马头琴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难题。”马头琴传承人布和说道。

  如何有效将内蒙古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摆脱发展困境?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佟国清在现场表示,近年来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显著提高。

  多项文化遗产申遗

  “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区之一,文物古迹丰富,特别是文物大遗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全区共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21000处,其中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盟市级、旗县(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表示。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是13世纪至14世纪蒙元文化、欧亚大陆草原都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2012年6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组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内蒙古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其后,国家又将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辽上京与辽祖陵遗址,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遗址列入中国政府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据了解,自治区文物局目前正在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开展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工作,积极推进辽上京与祖陵遗址、红山文化遗址、阴山岩刻遗址申遗各项准备工作。

  佟国清表示,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后, 自治区文化厅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加强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文化交流。

  立法保护让非遗“挺直腰板”

  “尽管现在国家对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但落到实处收效还是甚微,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能以立法保护政策,让脑阁更好地传承下去。”65岁的胡连刚是脑阁的传承人之一,他在现场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2006年脑阁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连刚从父亲那里传承了脑阁表演,这一干就是40多个年头。

  胡连刚坦言,脑阁表演现在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内蒙古范围内进行脑阁表演的人数不超过100人,脑阁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每次进行脑阁表演的演员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很少有人继续学习脑阁表演,当他们这一代人干不动的时候,脑阁就有可能失传。

  像胡连刚一样,许多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在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传承、传播以及管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将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介绍,2005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申报成功的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自治区申报的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被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据了解,截至目前,自治区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个,自治区级项目49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人,自治区级传承人674人。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